聯系谈球吧官网登录
  • 地址: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162號2幢
  • 郵編:400061
  • 電話:62630613
  • 傳真:62630613
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 >學習交流 >職工文苑

八月十五賞明月

文/劉飛   圖/   責任編輯/劉飛   2020年09月27日   字體:【

中秋.jpg

每個月的十五之夜,月亮都是要圓的。然而,在人們心中,更圓、更亮、更美的月亮,當屬八月十五的中秋之月。畫不盡、賞不完,古如此、今如此,最耐細細品味一番。

中秋之月意境空靈,是良辰美景中的精品。這一天,秋高氣爽,氣候干燥,能見度高,此夜的月亮與地球的距離最近,月亮就顯得分外明亮和圓滿。

在寂寥的天幕映襯下,月兒灑清輝,桂花飄清香,月光略顯幾許清幽,略帶一點凝重,又似含有一滴露珠。生出“清光凝有露,皓魄爽無煙”之美感,靜觀之,可從中獲取生活的啟迪和美的享受。

中秋之月是一種季節變化的自然現象。皓月當空之際,各種情感可油然而生,仿佛是“超以象外、得其環中”,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,不可避免地重勾出心底的記憶……

小時候,我寄養在川東農村,看著中秋之月,思念在新疆建設兵團工作的父母,渴望得到他們的愛;長大后,參軍入伍,守衛邊關,看著中秋之月,與戰友們合唱《十五的月亮》,以解相思之苦;成家后,順應電力體改,背井離鄉,在能源戰線上轉戰南北,顧不得中秋之月,給家人捎去月餅禮盒,留下一份孤獨寂寞;中年后,工作生活漸入佳境,細品中秋之月,一家人終于能相聚一堂,其樂融融,倍加珍惜新時代中來之不易的歡樂時光。

中秋之月詩意盎然,是唐詩宋詞的星匯,是文人騷客的靈泉。“年年中秋待月圓,月圓最是相思時。”在失意人的眼中,中秋月是冷冰冰的,悲苦動人,令人心情沮喪。失意的蘇軾在《西江月·世事一場大夢》中抒懷:“中秋誰與共孤光,把盞凄然北望”。在有情人的心中,明月是最理想的媒介之物,花前月下,卿卿我我,喜慶祥和,被人們愛慕、贊美……多情的蘇軾在《水調歌頭·丙辰中秋》中興嘆: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。不甘寂寞的李白在《月下獨酌》中沉吟:“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。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。” 含蓄婉麗的晏殊在怨嘆:“未必素娥無悵恨,玉蟾清冷桂花孤”……對于當今每一個想寫詩的人來說,足可從中獲得教益與借鑒。

中秋之月博大精深,用空間與時間中的閑靜,去容納人間萬象。你可以在此時此景中,身披月華,去多愁善感,歡歌笑語,悲歡離合,喟嘆人生,惺惺相惜……將所有的情結,掛在九霄天邊,團圓如銀盤,光華照滿宇。總之,人間所有的情感故事,都在隨著明亮、寧靜的月兒冉冉升起,傾泄而出,忘卻塵世的一切煩惱,愿世道更加幸福、圓滿、美好!

中秋之月和諧圓滿,是家人團圓的佳期。它低調樸實,并不奢華,眾生平等,皆可以仰望觀賞。一家人久別重逢后,團圓在葡萄架下,擺上月餅、小吃、糕點之類的,觀月之中,悅目、賞心,暢談親情、友情、愛情,領會生活樂趣,如果有酒更好,可以“醉酒當歌,人生幾何”,定是妙不可言。

中秋之月給人以美好的想象空間。“自古人相望,年來復一年”。望月抒懷,總是前有古人,后有來者。“人生代代無窮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”。宇宙無窮而人生有限,但人類的歷史卻是綿延長久的。

中秋之月情真意切,亙古至今,從來沒有改變過。發生變化的只是一代又一代的人,只是一個又一個時代。古人、今人、未來人,都只能在興致中儲蓄生命的底蘊,在來去匆匆之中靜思人生的得失,自然而然地發出自己最真實的、短暫的、無奈的感嘆。

中秋之月如同一座藝術寶藏,品味無窮,挖掘不盡,讓人終有收獲,為世人所喜愛。可是,它又總是在時光匆匆中,年復一年的流逝,留下一些遺憾與感傷,誰又何曾不想緊緊地留住那份“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滿衣”的幸福呢?

m www